Events

不同地域当代艺术非营利机构与平台从业者在疫情期的工作实践与反思

自疫情爆发以来,当代艺术行业各机构与平台不断作出回应与调整:积极将展览、研究、公教活动等项目转至线上,开发新型的知识生产与推广模式,引入更丰富的观众互动和参与形式等。

在本次圆桌讨论中,画廊周北京邀请来自大中华地区多家非营利机构从业者,围绕当下艺术与公众、媒介等多方关系及影响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在众多公共文化场所受限的当下,美术馆等非营利机构或平台在线上、线下都进行了哪些新尝试?面对新的观众群体,如何结合新型的观看习惯及图像机制而去重新思考、策划项目?作为事务工作者,如何去应对、反思和消化所掌握的传播媒介、技术和资源?在动态沟通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新的共识?身处特殊时期,公共文化机构又应展现怎样的社会责任力与相应的职能?

通过这些一线从业者的共同探讨,本论坛致力于联结和共享经验,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华语地区的文化景观,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时间: 10月30日(星期五) 北京时间晚8点

时长: 90分钟

论坛语言: 普通话 + 英语

论坛形式: 线上 zoom meeting

参与方式: ZOOM ID 会议号:923 1802 0204 密码:20201030

嘉宾

  • 程天颐是美术馆2050(Museum 2050)的创始人。该平台探讨大中华地区文化机构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同时也为中国新生代的美术馆从业者提供资源,为他们创建交流和分享的空间,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美术馆社区。她本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古典文学专业,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视觉、材料和美术馆人类学专业,并被选入清华大学 Schwarzman 学者项目进修。她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曾供职于苏富比和龙美术馆,并且长期为 Art Asia Pacific 杂志撰稿。她热衷于发掘中国私人美术馆的潜力,倡导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推动艺术课程的设置,她希望“美术馆2050”能够促成国际艺术机构和中国艺术机构之间展开更多有效的对话。
  • 李安琪,工作生活于香港,是Para Site艺术空间的教育与公共项目策展人。她管理并筹划展览及相关活动、艺术家工作室探访、国际研讨会、新锐艺术人才工作坊、驻地、实习、出版物等项目。她关注流散文化、人与城市的关系;致力助力年轻艺术家和行业新人的发展,成为公众与艺术文化间的一个有效沟通者。她曾任职于美国多家非盈利艺术机构,于旧金山艺术学院取得纯艺学士学位,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系取得硕士学位。
  • 刘倩兮,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任泰康空间策展人。近期策划的展览及活动包括“媒介跃进与边界后进”“度日”“追踪末日松茸”“无边的现实 多重的现在——湖北当代艺术样本”等;曾参与编辑《白立方内外——ARTFORUM当代艺术评论50年》《张培力:记录,重复》等出版物;她的写作见于ARTFORUM、艺术界、ArtAsiaPacific 、FLASH ART等。
  • 潘旻,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主管。
  • 吴建儒,编辑、策展人,目前担任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首席策展人,主要负责数字出版物与跨媒介项目策划。她曾在不同艺术机构如纽约ISCP、西安OCAT,上海亚洲当代艺术中心等策展,2012年至2017年担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策划和组织活动、放映、展览等公共活动。她曾经为多个国际媒体撰稿,参与编辑纽约古根海姆同名展览出版物《单手拍掌》,主编《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梁远苇·一物》、《南方以南》等。她是2017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获得者。
  • 华沁蕊,画廊周北京项目经理。